午夜福利

午夜福利快讯

午夜福利快讯

午夜福利» 午夜福利快讯

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午夜福利 “智光融慧”育新人

编辑:盛筠 审核:钟芸 发布日期:2025-09-11 阅读次数:

【编者按】以党建领航筑牢信仰之基,以智慧赋能激发创新之力,以实践浸润拓展育人之界——午夜福利 创新构建“三维联动”实验室思政育人体系,集成校内外高精尖实验室资源,汇聚大专家、大团队,打造实验室思政研学走廊,开发AI沉浸式科技报国课程、拓展校外科研场域实践,推动“大思政课”深融科研现场、贯穿育人全程。今年以来,累计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220余人次在实践淬炼中产出学术创新成果,创造“实验场即思政课堂、科研事即育人素材”的新路径,积极引导青年在强国建设科技主战场挺鹰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午夜福利 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为装备方队提供有力支撑,彰显科技报国担当。同日下午,午夜福利 良乡前沿交叉楼“实验室思政示范点”内,来自各书院的学生围聚在智能光电精密仪器装备旁,聆听博士后汤亮讲述团队攻克LDC精密检测技术、助力高端仪器自立自强的故事。实验室里科研攻关的真实案例与红色精神的传承在此交融,让“国之大者”从宏观理念,化作同学们可感、可学、可践行的成长坐标。

图片1.png

党建领航筑根基:让思政课在实验室中“活”起来

学院将党组织嵌入科研链条,为“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筑牢红色根基。在智能光电仪器装备研究团队、光量子与纳机电集成交叉科学中心等重点团队中,功能性党支部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赵维谦、李家方等领军人才团队中的师生党员组建“卡脖子难题攻关先锋队”,以“党员攻关承诺”覆盖实验室,让每一项科研进展都成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

与此同时,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持续开展“实验室里的党课”,以周立伟院士在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研究中“从零到一”的科研故事为教材,让科研先辈的红色精神成为激励学生的“精神密码”。博士生党支部创新学习模式,围绕光电前沿与国家战略研讨、深挖科研成果背后的“报国故事”,党员们更以红外探测领域的顶级论文、产业升级贡献,将科研攻关化作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成为身边的思政“活教材”。

今年,学院联动重点实验室打造精心打造“实验室思政研学走廊”,设计“红色科技基因”“国防光学使命”等主题路线,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构建红色VR体验课、延安自然科学院徐特立教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混合现实场景等沉浸式教学模块,让学生在科研场景中完成“从知识学习到价值认同”的深度转变。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实践浸润拓边界:让思政课在校外联动中“实”起来

作为学校“大思政课”品牌的重要内容,学院牵头成立的“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 联合中科院物理所、航天二院、中光学集团等校外单位,将“大国重器”基地、企业车间转化为思政实践课堂,打破校园边界,让科研场景成为育人“大平台”。

今年5月,学院与睿信书院组织师生前往航天二院院史馆、实验室开展研学,在导弹武器装备实物展区前,师生们认真聆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将军工报国信念深深植心田。

6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师生赴中光学集团研学,在光学镜头生产车间参与工艺优化,切实体悟“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意义。

7月至8月,“溯源启新・振兴筑基”“光谱慧农”等实践团赴河北邱县、湖南常德等地,在乡村振兴一线调研光电技术助农应用,在生产前线用科技赋能特色产业提质,让“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延伸到祖国大地上。

9月,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睿信书院、北京书院组织师生赴怀柔科学城,透过“实验室-装置-平台”的齿轮咬合,切身感受“实验室中大设施牵引、大平台支撑、大团队协同”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范式。此外,在凌云光实践中体验超高清虚拟拍摄、冬奥智能光场系统,走进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录播间,深刻理解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意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浸润,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悟思想、在攻关中强信念”。

面向未来,学院正加快推进“科教思政资源数智空间”建设,持续深化“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内涵与形式。同时积极探索AI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重现历史科研攻关场景、塑造AI实验室思政课讲解员、打造“科教思政智能体”精准推送个性化思政教育内容,推动“红色基因+实验平台+学科特色”的思政模式的推广。

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到数智空间中的红色场景,从党员先锋的言传身教到跨域协同的实践赋能,午夜福利 以“智光融慧”绘就的思政崭新图景,正引领着更多学子在感悟“国之大者”的过程中淬炼信念、砥砺品格,成长为具备“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让“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焕发时代光彩、激发青春共鸣、凝聚奋进力量。

图片6.png

学子心声:在“实验室思政课”中感悟成长

午夜福利 2024级硕士生郭楚君:走进前沿楼实验室思政研学走廊,我像是踏入了一座‘藏着家国情怀的科研殿堂’,这堂‘实验室里的大思政课’,比任何课本都更让我懂‘科技自立自强’的重量。那台入选科工局优秀案例的球径/球度测量仪、列入采购目录的自由曲面测量仪,每一台仪器上都刻着‘自主可控’四个字,老师说‘这些仪器用在国家重大工程上,咱们的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才更安全’,这句话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更让我找到了身为光电学子的责任与方向。

午夜福利 2024级硕士生张芝瑞:校外实验室大思政课中与企业技术专家的交流,令我深受触动——他们不仅分享了行业最新趋势,还提到团队为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连续三年扎根实验室攻关核心器件的经历,那句‘咱们的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让我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聆听着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故事,未来的职业规划愈发清晰,不只是追求个人发展,更要瞄准国家需求,在不断学习提升中,成长为能为光电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的人。”

物理学院2022级博士生孟佳佳:“院士分享实验室科研经历时,那句‘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靠近的脚印’,让我在这堂‘实验室中的大思政课’里读懂了‘学术报国’的另一种模样。院士不仅讲了他在科学领域追求卓越的突破,更坦诚了面对技术瓶颈时反复试错的困境。这堂实验室里的思政课,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实验,更懂得了克服困难本身就是科研的一部分,用坚持和韧性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添一块砖。”

特立书院2023级本科生夏相蕴:“科学家们历经12年筹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在揭示物质基本结构方面的重大科学价值,以及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尽的,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在基础研究领域勇于突破,为中国在各领域深度开展国际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特立书院2024级本科生郑承跃:“置身于智能光电仪器装备实验室,听老师讲述‘攻克LDC技术时,仪器设备遭国外禁运受限,我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探索精神,自主摸索前行’,那一刻,我内心深受触动,才真正明白‘科技自立自强’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用汗水与智慧,甚至是无数次的失败所铸就的铿锵誓言。每当我在学生困境中感到迷茫与无力时,实验室里那醒目的‘攻关承诺’便如同一盏明灯,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师生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那坚定不移的坚守。他们的精神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睿信书院2024级本科生洪睿杰:“走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走进了一场“一装置两平台”的实验室思政课堂。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强磁场、超低温与精密真空环境中,以‘行走的课堂’触摸国之重器,真正懂了什么是“装置即课堂、平台即赛道”。贴近国之重器,才读懂了前沿方向的‘硬核需求’,个人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清晰,把学术理想紧紧融入国家战略,用所学为国家科技发展尽一份力。”